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一百四十三章(1)

關燈
第一百四十三章 (1)

韓婉婷將在7月與狄爾森一同赴歐完婚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就傳遍了韓氏家族的親朋間。聞聽消息者都禁不住會有些許驚訝,畢竟,誰都沒有想到,當年那個被所有人都輕看和鄙夷的地痞,會有今天的成就。

固然有人會不以為然的將他的平步青雲與蔣介石的提拔聯系在一起,不屑的認為他是靠女人的裙帶關系和小流氓的無賴本事才有了今時今日的地位。

但有些頭腦的人都知道,即便其中有蔣介石對姻親的提拔,但為人正直的孫立人平生最看不起的就是不學無術之徒,官場中虛與委蛇的那一套在他那裏根本行不通。若那個地痞沒有半點本事,只是靠關系才能爬到上校一職,那麽這次赴歐考察團裏就絕對不會有他的存在。

況且,那個地痞的抗日事跡幾次上了《中央日報》和國內各大報的顯著位置,屢受嘉獎不說,光是看他受的那些重傷,顯然不是虛構出來的。如此說來,他也是個令人欽佩的英勇的血性漢子。

所謂“時勢造英雄”,中國人的骨子裏還是崇拜英雄的。而中國式的英雄主義中,英雄是不問出處的。從古至今,多少英雄都是出身卑賤的底層,包括很多當皇帝的,也都出身赤貧的草莽。所以,漸漸的,韓氏家族中大部分原本對狄爾森抱著輕視與敵意態度的人,也都不再口口聲聲的把曾讓他們家族蒙羞的狄爾森喚做“癟三”,而是叫做“那個上校”。

雖然他們之中的很多人仍然沒有將他視為自己的親戚,但到底言辭之中少了幾分貶意,對韓婉婷當年為什麽會放棄條件極好的林穆然而選擇了他,也都終於釋然不少。畢竟,現在,“那個上校”的風頭更勁,更得蔣介石和孫立人的歡心,將來的路,也許走的比穆然更順暢。

相比之下,一直在情報機關裏忙忙碌碌的林穆然,就顯得星光黯淡不少。幹了這些年,他一直沒有升上去,還是少校。誰能想到呢?如今他倒成了“那個上校”的下級了。除了替林穆然遜於他人的時運不濟感到遺憾之外,人們的心裏都免不了要感嘆,還是韓婉婷的眼光好,居然能從“垃圾堆”裏撿到了“鎢金寶”。唉,世事難料,世事難料啊!

聽到消息的林家親戚們,大多都選擇了沈默,更是心照不宣的盡量不在林穆然的面前說起這個事情,免得觸到了他的傷心事,徒增傷感。但,他們顯然都忘記了他是幹情報這一行的,這個從軍方內部傳出消息,其實早於林家的親戚們,就已經傳到了林穆然的耳朵裏。

聽說這個消息的那一天,林穆然獨自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裏,呆呆的枯坐到天明。他的心情很覆雜,覆雜的根本讓他無法用語言形容。他的頭腦很混亂,混亂的不知道如何理清糾結的情緒。他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一切,他甚至想象不出,假如有一天,他和狄爾森迎面相遇,四目相對時,他的臉上會有怎樣的表情。

說來真是可笑,當初還是他提出的“五年之約”。那時,他是多麽的雄心勃勃,胸有成竹。他覺得,憑自己的實力,絕對能夠贏得這場較量的勝利,贏得婉婷的心。可是,還不到五年的時間,勝負就已經見了分曉。

他,輸了。不,其實從很早開始,他就已經輸了,輸得徹底,輸得幹幹凈凈。那個“五年之約”不過是他用來自欺欺人、茍延殘喘、用來做最後垂死掙紮的、不甘心的、多餘的東西。那是他心底裏的最後一絲奢望,以為婉婷能回心轉意。但,事實,終究是殘酷的,而他,也必須面對與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曾經,很多人看他的眼光裏充滿著同情和不平,以為婉婷不選他,是她自己的損失和愚蠢。可是,現在,同樣的人,他們的眼睛裏流露出來的目光,明顯多了一絲譏誚,仿佛像是在說:幸好當初婉婷沒有選他,不然她哪裏有今天這樣風光的時刻。

這些日子以來,他們都在等著看他失魂落魄,等著看他一蹶不振,等著他在工作的時候出點什麽差錯,然後他們就可以自以為是的來安慰他,說些什麽“好男兒何患無妻”之類的話。他們在他背後竊竊私語,都在用憐憫的目光看他,軍統局的上上下下似乎都把他的事情當做了茶餘飯後的談資,仿佛就在一夜之間,他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可憐的人物!呵呵,這是多麽可笑又多麽可悲啊!

“叮鈴鈴……”

桌上的電話響了起來,打斷了林穆然的思緒。他深吸一口氣,清了清思路,接起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了姑媽林秀清柔柔的聲音:

“是穆然嗎?”

“是,姑媽,您找我?”

“啊,沒什麽事,就是好久沒有給你打電話了,想聽聽你的聲音。最近天氣熱了,你自己要註意身體,工作不要太拼命了,忙壞了身體就不好了。回家後叫下人多燒點綠豆百合湯,那東西清熱解火是最好的了!”

姑媽的聲音一句一句的傳到他的耳朵裏,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姑媽以前從來不會在電話裏說。今天會打這個電話來,恐怕也是聽說了那個消息之後,生怕他心裏不開心,所以不放心,才會特意打電話來安慰他的吧。原來,全天下的人,都覺得現在這個時候,是他最脆弱、最需要人安慰的時刻了。

他自嘲的勾起唇角,握著電話的手緊了又松,松了又緊。最後,他還是決定,將這一切都挑明。雖然他的心裏是不好受,但是,他最不需要的就是他人的同情與憐憫。姑媽還在電話那頭有一句沒一句的說著無關緊要的話,於是,他斷然出聲,打斷了她的話:

“姑媽,我沒事,只為婉婷感到高興。所以,您放心,這一關,我扛得過去。”

電話那頭的聲音一下子沈寂下去,他能聽見姑媽綿長的呼吸聲,但是,他和她都沒有說話,只是這樣聽著對方的呼吸聲。大約過了很久,他聽見姑媽在電話那頭溢出一聲長長的嘆息,然後悠悠說道:

“穆然,你能這樣想就好。我們,都很擔心你。”

“姑媽,我都這麽大的人了,如果連這點感情問題都處理不好,那我還能成什麽大事?你們都放心吧,這個結局,我早就已經接受了。”

“既然如此,姑媽其他的話就不說了。姑媽相信你一定能夠自己解決好一切的。好了,姑媽不耽誤你工作了,有空記得給姑媽打電話。”

“好。”

放下電話,林穆然沈沈的舒了一口氣。他起身走到窗臺邊,向著窗外的街道邊望去。街上種著一排排從法國進口的梧桐樹,六月的上海,梧桐樹的葉子已經茂盛的遮天蔽日。熾熱的陽光從天空筆直的照射下來,投射在梧桐樹上,樹影婆娑,看著讓人不覺心情舒暢。

他靜靜的站在窗邊,看著地上的樹影發怔,忽然聽的街角處傳來了一個女孩的哭聲。他好奇的向街角處望去,就見一個才五六歲大的女孩坐在地上,不知道因為什麽哭得很是傷心。看那女孩哭得那麽傷心,他不免也有些焦急起來,左右四顧,他始終沒有發現大人,正納悶的時候,就見從街角轉彎的墻壁後,探出一個虎頭虎腦的小腦袋,正滿臉的不耐看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的小女孩。

大約是那個小男孩終於受不了小女孩的哭聲,猶豫了一會兒,還是走到女孩的面前,也不知道跟她說了些什麽,居然讓那小女孩破涕為笑。小男孩抓起了小女孩的手,想要拉她起來,可是小女孩似乎正在撒嬌,非要小男孩背。就見那小男孩臉上露出極為厭煩的神情,對她說著什麽,可小女孩卻還是笑得那麽開心。最後,小男孩很不情願的蹲下身來,將小女孩小心翼翼的背在了身上。

他目送著那對小兒女一點點消失在街角,回想著小女孩趴在小男孩背上時樂滋滋的模樣,不知道為什麽,他的記憶深處忽然跳出了一個久遠的畫面:

在寒涼的大山之中,一塊背風的大石頭前,臉上還帶著傷痕的婉婷,身下墊著狄爾森的軍裝,被狄爾森緊緊的抱在懷裏。他不知道婉婷和狄爾森說了些什麽,只看見狄爾森對著韓婉婷橫眉怒目,表情顯得格外兇悍,好像要吃人一樣。可婉婷卻沒有絲毫的懼意,反而在他的懷裏笑得溫柔至極。最後的那個畫面看得他幾乎肝膽俱裂,痛徹心扉——婉婷柔順無比的靠在狄爾森的懷中,仰首閉目的陶醉在他們的接吻之中。

他曾經非常不解,那個男人對婉婷那樣的兇悍,不帶半分溫柔,粗魯的沒有半點休養。為什麽婉婷會放棄他而選擇那麽一個沒有教養、沒有風度的男人。從小到大,他對婉婷從無半分呵斥,處處照顧,分分仔細,呵護備至,溫柔體貼,只生怕自己哪裏照顧不到委屈了她。他就是不明白,為什麽他將她幾乎捧成了掌心裏的皇後,她還是對自己不冷不熱,疏遠客套。

現在,他才終於明白,原來,那只是他們之間的相處方式,一種很特別的相處方式,一種只有最親近的人才會有的相處方式。她對自己,始終是有禮有節,客套的好像是外來的客人,即便他們自小被父母定下婚約,她也從沒有用那樣親昵的方式和自己相處。而狄爾森,在外人面前,始終冷著一張臉,孤傲的傲視一切,對誰都不曾假以好顏色,仿佛一切都被他踩在腳下。

原來,那些都是他們的保護色。原來,他們只在自己最親愛的人面前褪下那層心防,輕易的暴露出他們的內心世界,展露出他們最真實的心情與態度。原來,在那麽久遠的時間以前,他就已經不在她的心裏了。

剛才那個小女孩是那麽開心的趴在小男孩的背上,緊緊的勾著那個小男孩的脖子,而那個小男孩的雖然臉上很不高興,可是他還是小心翼翼的背著那個小女孩,一步一步走的極慢,仿佛生怕她掉下來似的。他們的模樣,讓他的眼前好像看到了婉婷和那個男人。

這一刻,他終於釋然,也終於明白:那個男人並不是對婉婷棄若弊履,而是視若珍寶;他並不是不愛婉婷,只是他的愛意要比自己的,更直接、更濃烈。那麽獨立堅強的婉婷,或許並不適合被自己像溫室裏的花朵那樣呵護。她和他在一起,也許是真的最合適,也是最好的選擇。

他背靠著窗臺,長長的吐了一口氣,仿佛要將胸口中淤積許久的悶氣統統的一吐為快。隨手掏出一只煙,點上,白色的煙裊裊的升起,在他面前幻化成各種各樣飄渺的圖案。不知道為什麽,他想明白了這些之後,反而覺得有一種解脫,覺得渾身一輕,仿佛將長久以來背在自己身上的沈重的包袱卸下了一樣的輕松。

忽然,他又聽見了街上傳來了孩子們的歡笑聲。他回過身去,向著街上張望,看見剛才那一對哭哭鬧鬧又笑笑的小兒女正和幾個小玩伴們正歡笑著從遠處朝這裏跑來。那個小男孩的手,緊緊的拉著小女孩的手,小女孩在他的身邊,他們一齊在那裏跑著,笑著,笑得那樣甜。

林穆然心中一動,禁不住笑了。他看著那群孩子又漸漸的從自己眼前跑開,擡頭望向碧藍無比的天空,默默的在心裏真誠的說:

婉婷,祝你和他白頭到老,兒孫滿堂。

作者有話要說:

☆、文中隨想之五——一棟建築引發的無盡暢想

二十四節氣小滿過後的那個周五,我和大學時代的室友一起去普陀山故地重游。上一次去普陀山,已經是快二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當我再度登上普陀山之後,發現每一處地方幾乎都和記憶中的片段聯系不起來,很多新建築拔地而起,很多老建築也已經印象模糊。可以這樣說,與其說我曾經游玩過普陀山,倒不如說我現在和一個初來乍到者沒有什麽區別。

室友預訂的旅店叫碧海山莊,名字很詩意,就在普陀第一大寺普濟寺的旁邊,地理位置相當好,窗外就是普濟寺的放生池,可以說是開窗見綠,景色很是宜人。之所以會預訂這個旅店,主要是室友聽說這個地方以前曾有GMD高官人等在這裏居住過,因此本著嘗鮮和探秘的心理,才會選擇此地。

碧海山莊的房間分主樓、新樓和舊樓。主樓和新樓都是後建的,主樓相對豪華,新樓相對實惠,舊樓是民國年間建造的,陳設相對簡單。我和室友的房間在新樓,站在走道裏,可以眺望到具有歐式風格的舊樓。這個建築高大而具有特色,在整個普陀山滿眼中式大屋頂的佛教建築和改革開放後新式建築的房頂中,一眼就能看出其的與眾不同來,非常吸引人的眼球。

那幢歐式建築就好像一個神秘的黑洞,與周遭的一切建築相比,如鶴立雞群,深深的吸引著我,讓我從第一眼看到它開始,心裏就牢牢的記住了它。借著就住在它旁邊的機會,只要有空,我時不時的就往舊樓而去,徜徉流連其中,久久不願離去。

這幢漂亮的歐式建築建造於民國年間,具體建造年代不詳,連網絡上都無跡可查,據說曾為GMD駐舟山的行政機構所在地。蹭導游的時候,我聽見一個導游說,當年蔣氏來普陀山時就下榻在這裏。可見這裏應該說是當時舟山地區相對比較幽靜與高級的地方,至少它的硬件設施不錯,能接待蔣總統來訪。國家級的元首領袖能夠居住的地方,怎麽說都是當年當地條件最好的。

第一次逛它的時候,是到普陀山的第一天傍晚。下午游覽了普陀各個勝境之後,回到旅店,時間尚早,夕陽半掛在空中,藍天白雲和著徐徐夏風,在滿山的綠樹成蔭中,我在舊樓區域兜兜轉轉,上上下下的探奇。

初初觀察這幢建築,它的主體樓層有三層,為水泥混凝土澆築,樓面立柱為羅馬風格,但立柱上方的裝飾飾物為洛可可的繁花式樣,相當精致。欄桿采用了鏤空方形十字花紋,花紋中央有一個心型標記,看著很是時尚。要不是從老照片裏看到幾十年前的欄桿板上就已經是這個花紋,我還真以為這是改革開放後的傑作呢。

主體樓層呈U字型結構,三層之上還有一個類似於閣樓的頂層。頂層上用了半圓形的拱頂,讓人第一眼的感覺就會想起圓明園廢墟上那個圓形拱頂的拱門。這幢建築原先的層高很高,樓道非常寬闊,是民國標準大建築中經常會有的高度與寬度,使人走在其中,感覺相當舒暢,沒有現代建築中因為層高降低而出現的壓抑感。

舊上海曾經是民國時代最摩登與繁華的都市,因此留下了數以百計的老建築。在今天福州路、中山東一路等中心地域內的各式民國年間建造的高級樓房中,無一例外的都是層高很高,樓梯寬廣,歐式風韻,顯出很是大氣的海派風格。因此我推測,位於普陀山的這幢歐式建築,從它保存完好的程度和建造風格上來說,很有可能是建造於上世紀的四十年代後期。

按照慣常的理念,這樣的建築,應該在十年浩劫之中難逃被砸的厄運。但是,幸運的是,這幢具有明顯GMD時代風格的建築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收歸國有。因在那個兩黨隔海對峙的年代,普陀山位於沿海前哨,地理位置重要並特殊,所以,這幢規格高而精美的建築就顯出了其的優越性。

在建國後的數十年裏,此地連續接待了幾任前來視察海防前哨的開國元勳與國家領袖,劉少奇、彭德懷、葉劍英、胡耀邦等都曾在這裏下榻。在十年文革那段歲月裏,這個地方暫時從輝煌步入了沈寂,成為了陸軍招待所。正因為有著軍隊的背景,這幢歐式風格的建築才沒有毀於文革,被相對完好的保存到了十年浩劫結束。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全國之際,全軍上下的整頓與裁軍也讓這座曾經的陸軍招待所失去了其軍隊的背景。鄧小平時代,軍隊系統不允許經商的條例出臺之後,它被承包給了私人,經過一番裝修之後,變成了今天的碧海山莊,正式對外營業,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想來它從軍方招待所變成民營旅店的歷史不會很長久,至少應該是在90年代的後期,這也許就是我在90年代初來到普陀山的時候,對這個地方沒有一點印象的原因之一。如今,在這幢建築的周圍,建造了很多新樓房和新景點,它基本上已經被團團包圍在了這些半新不舊的建築之中,不太能引起游客們的註意。除了住在旅店裏的客人之外,很少有人會特別駐足觀察一下這幢建築,或者至多是從導游的嘴裏聽說一些這幢歐式建築的歷史。

但,也正因如此,它在常年游人如織、香火鼎盛的普陀山景區之中,獨具了一份難得的清幽。也為著這份有著獨特民國氣息的幽靜,我最愛漫步在它的三層小樓之中,想象著六十多年前這裏的一切,想象著1949年GMD覆亡前,這裏會是一番如何慌亂逃離的場景。

那天傍晚,夕陽漸漸的落下,室友趕著要回房,於是,我也步履匆匆的從這裏離開。明知我第二天還有時間再來,但,我還是忍不住駐足回頭望了一眼舊樓門前綠樹叢叢的花園。看著它,遠眺它,這樣靜靜的佇立在這裏數十年的老建築,依然優美的像一個含羞的少女,讓人舍不得移開目光。

第二天上午,虔誠拜佛的室友還在各個景區徜徉,我已經基本結束了“普陀三寶”的參觀瞻仰拜佛行動,中午時分在旅店附近的小街上買了一點吃食當午飯,又在花店裏買了兩朵紫色的蓮花,慢悠悠的回到了旅店。

回到旅店的時候,正是飯點。旅店裏有個文昌閣,名字聽起來文縐縐的,好像是個古跡,其實也是老建築改建後的古今結合產品,內部裝修已經基本現代化,除了門楣和外墻壁上還能找到一點古舊的影子之外,基本上也只有它的名稱“文昌閣”是個老名頭了。

今天的文昌閣變成了很多旅行團包餐的地方,如果不是後來從百度上查了一下它的來歷,不會有人想到,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叫“文昌閣”的地方,當年還是接待朱德、劉少奇等人用餐和下榻的地方。

那天我一走進去,就聽見人聲鼎沸,滿眼所見皆是嘈雜不堪的人群。加上日照正午,曬得人發昏,聽見這樣的嘈雜的聲音和紛亂的人群,只覺得頭腦發漲,心煩意亂。我忙不疊的帶著午飯,逃向舊樓,經過一個長長的樓梯,穿過一條不長的走道,就來到了滿目綠色的舊樓屋頂花園。

就好像陶淵明來到了桃花源裏一樣,這裏與前庭仿佛是兩個世界。

屋頂花園裏很安靜,幾乎沒有人,除了我,就只有藍天、白雲、綠樹、紅花與清風。花園裏種著許多綠色的植物和一些開花的灌木。不知名的小野花,還有紫紅色與桃紅色的杜鵑花,正在盛放。萬綠叢中點綴著這些燦爛的紅色,顯得煞是好看。

花園地面上鋪著的是鵝卵石子,看這些東西的年頭,應該也是當年的老物件。我踩著那些鋪著吉祥圖案的鵝卵石,禁不住又在腦海裏浮想聯翩,會不會許多年前,蔣氏和宋美齡相互挽著手臂,也從這裏走過呢?

花園裏有一條走道連接著舊樓的大樓,只需要走上幾階臺階,就立刻能看到空曠而寂寥的主樓二樓的樓面。有些褪色的紅色地磚,黑色的鑲邊,灰色的石柱,紅色的雕花門窗,白色的帶裝飾花紋的天花板,組成了舊樓建築的主要色彩。

舊樓被裝修成了標房,一般是租給旅行團的客人。白天旅行團的客人們都在景點裏游玩,只有到了晚上才有些人氣。所以白天樓裏就沒有什麽人,正好給了像我這樣的背包客十成十的機會滿滿的去品味與體會此地的妙處。

因為有著長長的走道,所以這裏更加的安靜,完全聽不到前庭的吵鬧聲,除了我之外,再無第二個人在這裏徜徉。偶爾有旅店的清掃工走過,也是快步的離開,旋即又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流連在這幢老建築裏。我想,我實在無法用文字來形容這種站在那裏的感覺,很是覆雜。只要一想到它的歷史,我就忍不住會嘆息,走起路來腳步都會放得輕輕的,仿佛怕驚擾到這裏的歷史。

它真的很漂亮,雖然有後人在它的身上做了畫蛇添足的修改,抹去了它本來素凈而美麗的本色,但,瑕不掩瑜,我依然從它帶著滄桑的身體上,看到了它的美麗。從二樓走上樓梯來到三樓,三樓是一個有著左右對稱六角中式亭子的大陽臺。從陽臺上望出去,可以看到身後的群山,看到旁邊普濟寺的香煙,看到前方新建的佛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多寶塔。

當然,幾十年前,站在這裏望出去,應該只能看到背後的群山,旁邊的普濟寺,前面的這些新建築應該都是沒有的,估計一眼所見的,大約只是綠色的大山吧。陽臺上沒有人,不過卻有人氣,旅館的工作人員將自己蓋的被子和鞋子都晾在了欄桿上曬太陽。想到這裏當年好歹也是門禁森嚴的“GMD”行政機構,現在卻變得這樣有人間煙火之氣,實在覺得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天底下大約沒有什麽東西是可以長久不變的。

這天的天氣極好,陽光明媚,清風徐徐。來自海上的風吹在面上,隱隱的帶著點海的味道。六角亭子遮住了正午的毒辣陽光,帶來一片陰涼。在這樣一片青山環抱的幽靜環境之下,亭子的八面來風讓人只覺得心曠神怡。我坐在石凳上,拿出買來的午飯,就著水,悠閑的吃著,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能這樣悠然自得的欣賞風景,品嘗小點,難得的就像神仙過的日子一樣。

邊吃我還在邊想,不知道當年蔣氏和宋美齡有沒有像我這樣,優哉游哉的坐在這裏,品品茗,看看風景,說說家常話。說起來,我還是有些可憐蔣氏的。這個人,一輩子都活在鬥爭中,天天都在操心自己的權力,防著他人的暗算,很少有真正的舒心日子過。嚴格說起來,估計只有抗戰勝利後那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他的聲望和權力達到最頂峰的時候,他才會感到稍微的開心一點。隨著後來政治局勢的突變,他想要過上幾天安生日子都是不可能的奢望了。

可惜我不知道他是何時來到普陀山的,想來,沒準就是在敗逃臺灣的前夕吧。因為這裏離他的寧波老家很近,離他要去的臺灣也很近,作為海防的前哨基地,為了部署兵力,做最後的抵抗,適合駐軍的普陀山應該是他必須要來的地方。

那天在百步沙邊漫步,我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和室友胡亂的吹著牛。說著說著,一個人說,從這裏游出去會不會到日本?另一個說,別游著游著又游回上海去了。我哈哈大笑說,搞不好還真回到吳淞口去了。玩笑歸玩笑,我望著黃色與暗綠色相間的海面,眺望著遠處的一個個小島,我就在想,從這裏到臺灣要多久呢?從這裏開出海去,是不是很快就能看到臺灣島了?

為了寫這部小說,我看了很多民國時期的老照片,其中有不少是和蔣氏去臺後的生活有關。有一張照片我的印象格外深刻,那是已經年逾七旬的蔣氏,相比於大陸時期,他明顯蒼老了許多。他坐在一艘軍艦上,穿著軍裝,向著遠方的海面眺望著,面上明顯帶著寂寥與悲涼之色,看了讓人不禁唏噓。

很多記錄蔣氏生平的書籍上都提到過,自從被迫離開大陸,逃亡臺灣後,他在海上,總是喜歡向著大陸的方向眺望,尤其向著自己的老家寧波眺望。雖然極目所到之處都是茫茫海面,幾乎看不到一片陸地,但他總是坐在一隅靜靜地望著,望上很久很久。

作為一個極其傳統與戀鄉之人,蔣氏的思鄉之心確實很令人動容。所以,當我靜靜的坐在他曾經下榻的地方,安然自得的吃著午飯,看著風景的時候,睹物思情,推己及人,不免要替他發上幾分感慨。

午飯後,我繼續在舊樓裏散步。舊樓的後面,有一個意境非常典雅的小花園。說它小,只是現在的花園範圍比較小,僅剩一個有一座小橋的魚池和一座被截掉一半的假山和兩座被封去了一半的亭子。根據它的殘跡判斷,當年它的範圍應該很大,只不過現在是被後人漸漸蠶食所造成的。

後花園裏有好幾棵又粗又壯的參天大樹,長得歪歪扭扭,橫在鵝卵石鋪就的小石道上。魚池和魚池上的小橋絕對是古老的物件,青石板上刻著的古典人物故事已經在風雨歲月的剝蝕下面目不清,青苔遍布,看著就是有年頭的東西。魚池倒也不小,看著有一個室內壁球場的大小,而且很深,足有六七米深,但是魚池裏的水因為常年缺少專人管理,已經幹涸的只有一米多高,裏面被人扔進去了許多的雜物垃圾和落葉,看著不像魚池,倒像是臭水溝。

魚池裏的水散發著臭味,顏色深得又黑又綠,本以為這樣的水池裏絕對不可能有魚,不料,我皺著眉頭朝下面一張望,居然還真看到幾條紅色的鯉魚一個個張大了嘴在水面上呼吸。想必是水下的空氣實在稀薄,為了生存,它們只能這樣在水面上呼吸維持生命。

不過,我實在是為這幾條魚的生命感到擔憂,以它們這樣惡劣的“居住條件”,死亡只是早晚的事情。在它們的旁邊,就浮著好幾條已經開始腐爛的鯉魚屍體,看那些魚的個頭,都有筷子那樣長,想來早年這裏的水環境不是這樣差,它們還能長到這麽大。後來環境越來越惡劣,它們最後只能這樣一個個死去。

一個挺漂亮的魚池,裏面還有假山,估計當年在這裏生活的魚是很開心的,還可以在假山間嬉戲追逐。只是現在,沒有人再來管理了,就落得這樣無奈的境地,看著著實覺得可惜。

魚池的旁邊就是一座假山,其實這個假山的內部還是曲徑通幽的,裏面修了好幾條小道和臺階,彎彎曲曲的通向假山的上面。想當年,這裏的確是一處可以賞玩的幽靜之地。可惜現在,被人為的堆上了許多的雜物,阻斷了通向假山上面的道路。我在假山下方的三個入口處探頭張望了許久,幾次想要擠身進去,一探究竟。可想想又怕遇到遍布各處的蜘蛛網和只在陰暗處滋生的超級蚊子,最後只能望而興嘆,退了出來。

假山的兩旁,一左一右的各建了一座亭子,明顯與三樓陽臺上的左右兩個六角亭子一上一下的相呼應。左右對稱的建築,向來是中式建築中的典範。這亭子只有一半,風格與蘇州拙政園裏半面亭如出一轍。亭子是飛檐,但柱子的風格卻是歐式的,顯然這是個中西合璧的亭子。右邊亭子上有題刻名曰:耕明月,左邊亭子上題刻名曰:吸清風。這個對聯看著很是工整,名詞清風對明月,動詞耕對吸。但在我看來,這個“耕”字用的不錯,但“吸”字實在用的不甚怎樣,還不如用“讀”來的更風雅些,也不知道當年這兩個亭子的題刻究竟是誰的手筆,附庸風雅的修為水平真是不高。

亭子的兩邊各開了兩扇門,通向花園的後面。我不知道原來這個花園的後面究竟是通向何處,又是怎樣的一片天地。但今天,已經有一扇門被水泥給封了起來,另一扇門的後面就是旅店工作人員的生活區。當年的建築恐怕早已被占用或拆空,已經無跡可尋了。

從這個後花園的整體風格上看,屬於中西合璧。常常是中式的門庭下,有著西式的建築裝飾風格,而西式的風格之中,又有著中式的門窗,好像有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羅馬式的立柱、拱形的門洞,繁花的雕飾都是它的常見風格。但,時不時的,你總能從許多細枝末節的地方又找到中式的文化蘊藏其中。

一樓的臺階上,刻著象征平安吉祥的瓶、蝙蝠、嘴裏叼著牡丹花的鳳凰圖案;魚池橋上的扶手上,雕著代表吉祥的桃子、鎮邪的石獅子和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花園裏的花欄都圍成了吉祥的雲紋圖案;就連臺階的邊緣也被做成了波浪形的如意樣。

舊樓的正面外觀尚可,幾乎看不出歲月在這裏留下了多少痕跡。但是,在它的背面,隨處可見其斑斑駁駁的痕跡。大片脫落的石灰墻體,破爛不堪的窗戶門洞,到處長滿青苔的路面和墻角,到處堆放著的散碎物品和亂拉亂接亂搭建的生活痕跡,讓這幢曾經有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